兽迷相关群体
与兽迷角色的划分类似,一个人是否身处于“兽迷群体”是具有主观性的。当事人和旁观者有时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结论。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应当有所预期。
兽迷群体所热衷的是一种拟人化的观念而非具体的媒体或流行文化,[1]:15[1]:122这导致了参与者对自己所喜欢的具体对象的理解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别。时至今日,“兽迷”的定义模糊[2]:154和与其他同好现象相比、兽迷群体内部相对缺乏的重叠性[1]:121一直是兽迷和其中的参与者时常面临的问题。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当一个“小群体”(“小圈子”)和你共处在同一个大群体时,你会对这个小群体抱有更加正面的印象。[2]:121这会导致因人而异的群体认同情况。一方面,根据“兽迷”和“拟人化”概念理解的不同,参与者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同的小群体;另一方面,兽迷群体和其他同好群体(如马迷)会存在重叠。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可能会理解并接纳来自其他群体的活动参与者,也可能会坚持“只有自己所在的群体才是真正的兽迷群体”,或者认为自己“并不属于兽迷群体”、甚至反对将自己归类于“兽迷”群体之中。
目前在国内外已知的、较为显著的兽迷相关群体包括
- ケモナー(英语:kemoner、kemona):日本地区的拟人化动物角色爱好者。
- 马迷:指《我的小马驹:友谊就是魔法》的爱好者,以及与此相关的同好现象。
- Therianthropy:直译为“半人半兽”,是指在精神上、情感上、灵魂上认为自己是某种非人类的动物。
- 角色扮演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Jakob W., Maase. Keeping the Magic: Fursona Identity and Performance in the Furry Fandom. Masters Theses & Specialist Project. Paper 1512. 2015-08-03 [2021-08-29].
- ↑ 2.0 2.1 Plante, Courtney N, Stephen Reysen, Sharon E Roberts和Kathleen C Gerbasi. FurScience! A Summary of Five Years of Research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nthropomorphic Research Project. FurScience. 2016-06: 174. ISBN 978-0-9976288-0-7 (English).
|
来自毛球中心